简体版

以創新驅動中藥材生產現代化

發佈時間:2021-04-18 發佈者:中國中醫藥網

突破藥用植物細胞與不定根產業化技術、構建中藥資源迴圈利用體系、引領中藥生態農業研究與實踐、抓住中藥材ISO國際標準制定主導權、深入貧困地區開展產業扶貧......在“十三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中,由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支持、建成於2017年的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該體系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為首席科學家,在全國範圍內聘任了26位崗位科學家,設立1個產業技術研發中心,設置了27個綜合試驗站、135個示範縣、270個示範基地。以“有序、安全、有效”為發展目標,在中藥材品種選育、栽培,有害生物防治、品質安全和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研究和示範推廣,創新驅動中藥材產業的現代化,推動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領技術之創新,全面推進產業重大科技進步

自建成以來,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著眼長遠,搶佔科技制高點。該體系創新應用生物工程技術,突破雪蓮、人參等藥用植物細胞和不定根培養及產業化關鍵技術,開創了一條解決珍稀瀕危藥用植物資源問題的新途徑;研發中藥資源全產業鏈迴圈利用適宜模式與技術,為推動我國中藥資源全產業鏈的提質增效做出了開創性貢獻。以上兩項創新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體系還有多項成果,其中獲得省部級獎勵的有47項。

此外,該體系引領全國中藥生態農業的研究與實踐,提出了基於逆境效應的道地藥材擬境栽培理論,構建了中藥材生態種植模式和技術評估體系,集成推廣了天麻、霍山石斛、附子等100餘項生態種植模式和技術。研發的高效輪作栽培技術體系,初步解決了三七連作障礙,將輪作年限由15~20年縮短到3~5年,產量和品質顯著提升。創制枸杞真空脈動乾燥和百合無硫初加工技術和裝備,枸杞乾燥無需使用高腐蝕性促幹劑和硫磺薰蒸,在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化推廣應用。建成湖南最大的龍牙百合初加工生產線,完全淘汰了焦亞硫酸鈉護色工藝,提高了百合浸出物含量。

彰智庫之優勢,大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建成後,針對產業最薄弱、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環節,為相關部門制定中藥材產業政策和規劃獻言建策。

該體系支撐《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中藥材種子管理辦法(草案)》《2020年全國中藥材生產技術指南》《中藥材生態種植技術集成與示範推廣方案》等的制定和實施。

提出中藥生態農業的“四不宣言”,即“不向農田搶地,不與草蟲為敵,不懼山高林密,不負山青水綠”。為國家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供建議,助力“中藥材生態種植”寫入其中,使中藥生態農業發展為我國中藥農業的國家戰略。

主導制定《中藥材農藥殘留檢測》等8項ISO國際標準,牢牢抓住了國際標準制定主導權,綠色和平組織曾報導74%的中藥材農殘超標,按照ISO國際標準統計後,實際超標率僅為1.72%。聯合體系內外上百家企事業單位,組織上千位專家,累計研製並獲發佈880項團體標準,形成了中藥材標準體系的雛形。

組織開展品牌建設頂層設計,協助5省打造品牌。制定《中藥品牌評價第2部分:中藥材》團體標準,組織評選出8家中國道地藥材品牌、2家中國生態綠色中藥材品牌,服務陝西“秦藥”、江西“贛十味”“贛食十味”、湖南“湘九味”、黑龍江“龍九味”等4省道地和特色藥材的遴選,幫扶“上黨黨參”入選山西區域公用品牌。

擴發展之基礎,平臺技術示範成效顯著

為保障中藥材品質,該體系研發全國中藥材供應保障平臺。圍繞種植、加工、倉儲、流通生產和指導、監測、檢測、追溯服務兩條主線,2年來累計服務用戶2168名,涉及企業373家、基地614個,免費為23個省的貧困縣提供中藥材品質追溯服務。

此外,先後組建科技部重點領域“中藥生態農業創新團隊”“國家蒙藥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以及湖南、湖北和山西三省的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等14個平臺。“十三五”期間,累計組織培訓活動700餘場(次),線上和線下培訓基層技術人員、種養大戶、農民共計257.69餘萬人(次),發放培訓資料62677份。

組扶貧之團隊,發揮科技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為發揮自身優勢,為決戰脫貧攻堅貢獻力量,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集中專家團隊,深入貧困地區破解當地的中藥材產業發展難題,成為全國中藥材產業扶貧的主力軍,入選農業農村部產業技術扶貧優秀團隊。

該體系優化生產佈局,解決了“種什麼”的無序難題。從832個貧困縣中遴選出10%的優先發展中藥材扶貧區域。併發布774個貧困縣的《貧困地區生態適宜種植中藥材推薦目錄》,出版《中國中藥區劃》。

深入田間地頭,解決了“如何種”的品質難題。參與組建中藥材產業扶貧技術指導專家組,18名體系專家入選。組織184位專家,編制了包含100種常用中藥材的中藥材生產適宜技術和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特困區中藥材精准扶貧技術叢書。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解決了“如何賣”的市場難題。組織編研發布157種道地藥材團體標準、225種中藥材商品規格標準。推動企業到貧困地區建立種植基地和生產車間,建立扶貧的長效機制。

線上線下結合發揮技術優勢,解決了疫情期間培訓難的問題。首席科學家黃璐琦院士帶隊深入少數民族地區的極度貧困村,開展實地和線上培訓。在雲南維西縣、湖南新晃縣、廣西興安縣、北京等地開展7場培訓,有240多萬人次線上參與。

強技術之轉化,支撐和服務企業發展

體系內的專家深知,中藥材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中藥材企業的發展,企業技術進步快、生產品質有保證,產業發展才能高效提升。

該體系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提升技術短板。與黑龍江省黑河市璦琿對俄進出口加工基地管委會合作,幫扶建立了8條生產線,推廣了納豆矯味技術、豆豉中藥複合發酵核心技術;昆明站為合作企業制定50項企業和生產工藝標準,提高企業生產品質;皖西站協助當地企業建立霍山石斛全產業鏈大健康產品品質控制標準技術體系,推動企業品牌入選“中國道地藥材品牌”。

科技骨幹進駐,技術問題當面解決。恩施站派遣科技骨幹進駐到大冶市、利川市、英山縣、通城縣等貧困地區的中藥企業、專業合作社,幫扶建設黃精、石斛、大黃等基地8200畝,帶動貧困戶1020戶。

推薦原料基地,穩定中藥品質。鹽城站、中衛站、南昌站、渾源站、成都站、鄭州站等為制藥企業推薦了三七、桃仁、幹薑、川芎、烏梅、黃芪、黨參、甘草、竹茹等原料基地。其中鹽城站為治療新冠肺炎相關注射液的生產企業,尋找到300噸特殊品質的梔子中藥材,解決了原料供應問題。昆明站組織種植聯合社與國內數家大型制藥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銷售優質三七近40噸,銷售收入440餘萬元。

建創新之機制,全速推進各項任務協調發展

在學習借鑒其他體系建設經驗基礎上,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結合自身特點,提出“有序、安全、有效”的發展目標,“補齊短板、夯實基礎、建立隊伍、融合發展”的發展原則,“產地道地化、種源良種化、種植生態化、生產機械化、產業資訊化、產品品牌化、發展集約化、管理法制化”的中藥材生產“八化發展”,推動各項任務高速協調發展。

建立崗位和試驗站之間的協作機制。以2項體系重點任務和6項研究室重點任務為核心,以30個重點中藥材為紐帶,將協作任務寫入任務書。制定試驗站建設標準,成立了5個試驗站區域協作組,分別由區域內一名執行專家組成員擔任區長。成立單品種聯合攻關小組。樹立“一個品種、一個產業”理念,制定工作實施方案,首批組建人參、麥冬、天麻、栝樓4個小組,投入400萬元專項經費,集中力量解決制約上述中藥材發展的瓶頸問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謀劃了我國中長期發展的新藍圖,為我國“十四五”發展指明了方向,體系邁入第二個五年發展階段的號角已經吹響。

立足行業需求,堅持高質量發展。體系繼續以“有序、安全、有效”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的指示精神,圍繞產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以解決好種子和綠色生態發展為抓手,立足行業發展需求,發揮自身優勢,推動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文章轉自中國中醫藥網
編輯:Cinderella

上一條:
最新全球藥品銷售TOP20
下一條:
中醫藥助力 鄉村振興未來可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