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中華民族名醫-雷斅

發佈時間:2021-04-19 發佈者:中國中醫藥網

提到中藥炮製學,就不能不提一本著作——《雷公炮炙論》,這本書是中國歷史上對中藥炮製技術的第一次總結,奠定了中藥炮製學的基礎,它的作者是雷斅。

蹤跡難尋

關於雷斅,有幾種不同記載:明代的徐春甫認為雷斅是黃帝時期的大臣,北宋的蘇頌認為雷斅是隋代人,明代的李時珍則認為雷斅是劉宋時期人,眾說不一。
因為雷斅所寫的書名為《雷公炮炙論》,有人據此猜測,雷斅會不會是雷公呢?雷公是上古時期大名鼎鼎的人物,在《黃帝內經》中,雷公與黃帝對答,討論了臟腑理論、經脈理論、色診、脈診等,但並未談到中藥炮製這方面的內容。而且,黃帝時期,文字尚未產生,雷斅就是雷公這種說法似乎並不正確。北宋時期,蘇頌所編寫的《本草圖經》一書中,在介紹滑石這味藥時,後面寫道:“然雷斅雖名隋人,觀其書乃有言唐以後藥名者,或是後人增損之歟?”大意是說,雷斅雖說是隋朝人,但看他的書裏面記載了唐以後的藥物名稱,也許是後世有人增減了原書的內容。宋朝距隋朝相對年代接近,所以蘇頌的話應當有一定可信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認為雷斅並不是黃帝時期的雷公,而是劉宋時期的人物。

由於雷斅的生平難有定論,因此《雷公炮炙論》的成書時間也成了懸案。有人據《本草圖經》所載,認為成書於隋朝(581—618),也有人依據其他中藥書、煉丹史料等的記載,認為這部書成書於南北朝劉宋時期(420—479),五代時期(907—923),北宋時期(960—1127)等。但是,每一種證據又都不完備、不充分,大家對這些證據理解也不同,造成許多疑義。

炮炙十七法

《雷公炮炙論》原書三卷,記載藥物達300種,分別介紹了藥物修事、鑒別、修治和切治、文武火候的掌握、輔料的取捨和加工炮製方法,以及中藥飲片的貯藏、炮製作用、禁忌等基本知識。書中還將中藥炮製系統歸納為17種方法,被後世稱為“雷公炮炙十七法”,包括炮、炙、煨、炒、煆、煉、曝、水飛等常用的中藥炮製方法,至今仍然在使用。甚至在現代中藥炮製學的教材中,仍然是教學的基本內容,可見書中記載的方法符合客觀規律,《雷公炮炙論》之所以流傳至今也與此有關。

例如,礦物藥中多含有一定毒性成分或雜質,將此類藥物與植物藥同煮,可以通過植物藥的吸附,或物理、化學反應減少毒性成分,沉澱雜質,從而有效減少人體對有害成分的吸收,降低毒副作用。《雷公炮炙論》炮製丹砂,用甘草、紫背天葵、五方草等有清熱解毒作用的藥物與之同煮,從而一定程度上除去朱砂中的有毒成分和雜質,使礦物藥使用更加安全,還增強了朱砂的清心解毒功效。又如淫羊藿的炮製,採用了羊脂油炙的方法。淫羊藿是用來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的藥物,可治療陽痿、不孕等。中醫認為其味甘、性熱,能溫散寒邪、益腎補陽。炮製方法是將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液體輔料,用文火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藥物組織內部。羊脂油炙後,淫羊藿溫腎助陽的作用得到增強。現代實驗研究證實,生用淫羊藿無促進性功能作用,甚至部分指標還有抑制性功能作用,而羊脂油炙後的淫羊藿促進性功能作用明顯。足證此書所載確有價值。

援道入醫

有人認為,《雷公炮炙論》的炮製方法並非主要為醫家而設,也並非對當時醫藥學家實用炮製方法的總結,而主要是著眼於道教修煉藥材所需的藥材炮製技術。

道教煉丹需要用丹砂、鉛、汞等礦物藥,有時也用到植物和動物藥,將其放在鼎中燒煉後服用,以期長生不老。這一過程離不開中藥炮製的知識。而《雷公炮炙論》中炮製禁忌、操作、器具以及繁瑣和獨特的炮製方法,與道教煉丹有著很密切的關係。有人將二者相似之處一一列舉,例如,《雷公炮炙論》中多次用到一種容器,名為“鐺”,類似於今天的平底鍋。但此前中藥炮製的相關記載中,並未用到過,而鐺在煉丹的操作中卻是常用之物。此外,道教煉丹中用到一種方法名為六一泥固濟法,是將藥物置於反應器中,用六一泥將容器密封,有時六一泥也參與反應。《雷公炮炙論》的操作中也用到了這一方法。《雷公炮炙論》中還用到了“伏火”法,這本是道教煉丹過程中常涉及的操作方法,把礦物藥加熱,通常過程中還使用輔料,使其易燃、易爆、易揮發等特性得以制伏。《雷公炮炙論》中對白礬的炮製便用到此法,用大火煆燒白礬,使其顏色如銀,自然伏火。這明顯借用了煉丹的操作。根據以上種種相似之處,有學者認為《雷公炮炙論》受道教影響甚深。

無論《雷公炮炙論》的理論源於何處,出於何種目的而作,不能忽視的是,這部書所記載的炮製技術是先進的,對中藥炮製行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雷斅的功績值得被記住。

本文轉自中國中醫藥網
編輯:Cinderella

上一條:
你所不了解的解表藥
下一條:
幽門螺桿菌:胃裏的“不定時炸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