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古代自然科學與中醫學發展

發佈時間:2021-05-18 發佈者:中國醫藥網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哲學第一個發展繁榮時代,也是自然科學發展的源頭。在這個時期,各門自然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立的學科。在當時,我國的天文曆法、氣象、音律、幾何數學等學科,均佔據世界領先地位,聲、光、力等物理學科也發展到了一定的水準,這些自然科學的成就豐富了中醫學的內容。
 
天文學:認為元氣是自然界的本源,宇宙萬物由氣構成,是氣的運動變化而形成的。這一觀點被引用於醫學,《黃帝內經》認為氣是造化之器,人體也是由精氣構成的,人體之氣的運動是生命的標誌。又如古代星座分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星位於中央,東南西北每一方位均有七星,共計二十八星。中醫認為人體內衛氣運動與古代星座相應,是按照天上二十八星宿的周天規律運行的。衛氣白天行於陽二十五周,夜間行於陰二十五周,一晝夜運行五十周。天上有二十八星辰,人有二十八種脈象,通過“天人相應”,可瞭解人體的健康情況。
 
曆法:地球公轉一周為一年,一年有十二個月,三百六十五天。人是一個小宇宙,人與自然界存有共同規律,故人體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三百六十五穴位,《神農本草經》記載有三百六十五種中藥。古人把廣闊無限的三維空間稱為“宇”,把時間的長久與短暫名為“宙”,宇宙是時間與空間密切相連的時空合一觀,“古往今來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中醫學也十分注重時空合一觀的應用。浮沉脈為空間的不同,遲數脈屬時間的變化,並以此作為脈法的大綱,闡述其他二十八脈的特點,各種複合脈均具備位置或速度等基本特徵,又兼有其他方面的參數,如細脈就具有位置在裏,下沉和細小的特點。與時空合一觀有關的理論,還有主張以日、時的變化,決定某天某時治病應取的穴位。
 
氣象學:在治療方面,也強調因時制宜,提出臨床治療需根據季節、氣候的不同,選用藥物,故有“用熱遠熱、用寒遠寒”之說,就是說在夏季氣候炎熱的時候,要慎用溫熱藥物;冬季氣候寒冷的時候,慎用寒涼藥物。
 
地理學:不同地區的環境氣候、水土風俗、生活習慣不同所產生的疾病也不同,對此中醫強調因地制宜,根據地理環境特點,選用不同藥物和方法,如南方氣候潮濕溫熱,病人常常感受濕熱病邪而生病。東北地區氣候寒冷,人們常因感受寒邪而生病;又如瘧疾、黑熱病等多見於雲貴高原地區;而哮喘、關節病多見高寒地區。治療用藥、針刺、推拿手法,也要根據地區的不同,東北地區用藥量大,針刺、推拿手法相對要重一些才能去病;而廣東沿海地區則用藥量相對小一些,針刺、推拿手法相對也要輕一些,手法太重則病人不能耐受。
 
物理、化學:中國古代的煉丹術是最早的化學實驗。在煉丹過程中,人們發現了不少新的化合物,積累了豐富的煉製經驗。一些製作外用藥的方法,如膏藥、貼敷、皮膚科、外科的外敷用藥,至今仍在使用,效果非常好。中醫用磁石治病的歷史悠久,近年來又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磁石即天然磁,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古代醫書還記載了利用磁能吸鐵的原理,治療小兒誤吞針類物質。中醫火罐療法使罐內形成負壓,利用大氣壓的原理達到治病目的。
 
此外,音樂、書畫等藝術與中醫學也有密切關係,如音樂抑揚頓挫,對人的精神情感有影響,進而影響到人的生理、病理。中醫學以五音配五臟,五音的不同頻律及樂曲旋律對五臟的影響也不同。近幾年,有報導說根據五音與臟腑的關係編寫的音樂作品,用於治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本文轉自中國醫藥網
編輯:Cinderella

上一條:
院院合一醫教融合 高質量培養中醫人才
下一條:
中醫古籍之《醫學源流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