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整體關聯 動態平衡 順應自然 中醫藥學的獨特思維方式

發佈時間:2021-05-06 發佈者:人民日報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在同疫病鬥爭中產生了《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溫熱論》等經典著作。

注重整體關聯。中醫藥學認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是一個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人體本身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思維方式不是簡單的非此即彼,而是強調此離不開彼、彼離不開此,注重整體關聯。它是從整體生命觀出發構建的一整套有關養生等治未病以及用針灸、按摩、經方等治已病的理論和方法。中醫藥學認為,人與天地萬物同為一氣所生,具有同根性,天人之間可以相互感應;強調肝、心、脾、肺、腎等是一個整體,面對疾病,不僅需要考慮是哪方面出了問題,而且需要考慮這方面和其他方面的關係,而不是簡單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用藥方面,中醫遵循組方原則,在臨床上一般採用複方,多種藥物各有分工、協同合作,聯合作用於多個靶點,聯合起來發揮作用。在治療方面,中醫強調生理和心理的協同,重視精神情志和人體健康的關係,注重從身心整體上進行調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醫醫療隊員引導患者練習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這些都有利於患者舒緩情志、增強體質,對提高患者肌體免疫力、儘早恢復健康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注重動態平衡。事物的平衡不是靜態的、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的、可變的。在這個時間和地點取得平衡,到下一個時間和地點又不平衡了,需要再調整,達到新的平衡,這就是動態平衡。中醫藥學強調和諧對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認為人的健康在於各臟腑功能和諧協調,情志表達適度中和,並能順應不同環境的變化,其根本在於陰陽的動態平衡。“陰陽失和”是人體生病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內傷和外感,人的整體功能失去動態平衡。維護健康就是維護人的整體功能動態平衡,治療疾病就是使失去動態平衡的整體功能恢復到協調與和諧狀態。有些外感是無法避免的,需要人們注意調整生活方式,適應外界變化,從而取得相對平衡,保持身心健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成為我國抗疫方案的亮點,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出了重要貢獻,中醫藥再次彰顯了中華民族原創科學的價值和優勢。以“三藥三方”為代表的中醫藥,既能宣肺清泄、疏散上焦,又能化濕和胃、斡旋中焦,還能活血解毒、暢通下焦,目的是調和陰陽、恢復肌體的內穩態。從治療方式看,西醫擅長尋找有效藥物,直接消滅病原體;中醫擅長通過整體調節,清除病原體的生存環境,激發人體的防禦機制。中醫通常稱治病為“去病”,其意思是通過調適去除疾病,恢復身體本有的平衡,並非就病論病。

注重順應自然。包括中醫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分重視順應自然規律。從大禹治水到李冰治理都江堰,其指導思想皆為順應自然。大禹在治水過程中,看到水總是往下流,於是疏通河流,讓水能夠順暢流下去,有效解決了洪水氾濫問題。李冰看到水是波動的,就不用傳統的堤壩,而是用竹簍裝上石頭,隨著水的波動竹簍也會起伏。順應自然的思想,適用於治水,也適用於人體。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強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重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不順應自然,人的身體就容易得病。順應自然規律,除了強調順應事物本性,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強調尊重事物個性、差異性。疾病形式多變,中醫通過綜合分析望、聞、問、切所採集的症狀等個體資訊,確定相應治療方法,並結合臨床、疾病變化隨時調整用藥方向,注重因人制宜、因時制宜,講究辨證施治、一人一方,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不是單靶點發揮作用,而是根據患者病情的演變辨證施治。在治療過程中,早期以祛邪為主,中期以清熱化濕為主,後期以扶正為主,取得了顯著療效。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作者: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樓宇烈
編輯:Cinderella

上一條:
推進中醫藥科學研究 科技支撐中醫藥振興發展
下一條:
張伯禮:中醫豐碑,人民英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