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推進中醫藥科學研究 科技支撐中醫藥振興發展

發佈時間:2021-05-06 發佈者:人民日报

中醫藥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促進中華民族昌盛和保障中國人民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醫藥事業發展迎來難得歷史機遇,中醫藥在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回顧中醫藥發展的歷程,中醫藥現代化研究起著引領和推動作用。中醫藥工作者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以提高臨床療效和解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問題為中心,廣泛開展中醫藥科學研究。在國家重大專項和科技支撐計畫等規劃支持下,中醫藥科技支撐能力和創新水準不斷提升,在重大疾病防治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在我國醫療改革和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令世界矚目。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彰顯了中醫藥對人類健康的重大貢獻。近些年,國家級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及中醫藥防治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臨床科研體系建設順利開展,建立起涵蓋中醫藥各學科領域的重點研究室和科研實驗室;著力建設一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初步形成以獨立的中醫藥科研機構、中醫藥大學和省級以上中醫醫院為研究主體,綜合性大學、綜合醫院、中藥企業等參與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這些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為提高臨床療效、保障中藥品質、促進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科技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關鍵。儘管近些年中醫藥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由於中醫藥科技基礎薄弱,在理論研究、藥理研究、客觀化標準化研究、中醫藥循證方法學等方面,仍有一些難題需要攻克。推進中醫藥科學研究,重在堅持問題導向,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以解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開展中醫藥科學研究。將臨床實踐和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轉化為科學問題加以研究,在解決問題中推動成果轉化、科技進步。近年來,我們在重大疾病防治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的一批科技成果,如血瘀證和活血化瘀理論研究、絡病理論及方藥研發等,都是圍繞國家和社會需求進行研發取得的。

青蒿素的發現是中醫藥原創成果。屠呦呦研究員領銜的團隊從古方中受到啟發、找到靈感,用現代科技手段從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轉化成一種強有力的抗瘧藥物,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中醫藥雖古老,但其理念並不落後,有些已成為現代生命科學的前沿。必須堅持把原創的中醫藥理念、經驗和現代科技相結合,努力走出一條自己的開拓創新之路,形成一種“思維+首創+科技+轉化”的中國特色研究模式。同時,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風氣,增強“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韌勁和鑽勁,認准穩定的研究方向,踏踏實實做科研。

堅持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相統一,是中醫藥科技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在堅持中醫原創思維的基礎上,注重多學科合作,海納百川、融合創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證候學流調採用手機APP採集、遠距離傳輸,在千裏之外的平臺上進行數據處理。不到一周,4省20家醫院千餘例確診患者證候資訊就匯總出來,經過資訊處理和專家分析得出“濕毒疫”的診斷,有力指導治療,為患者臨床救治爭取了時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使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必須堅持需求導向,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突破我國科研發展的關鍵瓶頸,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重總結中醫藥防治疫病的理論和診療規律,組織科技攻關,進行研究論證;建立符合中醫藥規律的現代評價手段,將中醫藥治病的機理藥理闡釋清楚。加強《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等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建設一批科研支撐平臺,對古方的科學內涵和思維理念進行研究消化再吸收,並轉化為新的技術成果。改革完善中藥審評審批機制,促進中藥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在一系列科研政策支持下,以需求為導向,致力於解決實際問題,中醫藥事業必將加速振興發展。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 張伯禮
編輯:Cinderella

上一條:
彰顯獨特的中國智慧 堅守中醫價值理念
下一條:
整體關聯 動態平衡 順應自然 中醫藥學的獨特思維方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