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 大力培育中醫藥特色人才

發佈時間:2021-05-08 發佈者: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堅持中西醫並重和優勢互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近年來,中醫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從業人員數量與結構得到改善,中醫服務總量持續上升,但仍存在高質量供給不夠、特色不突出等問題。2021年頒佈實施的《關於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針對中醫藥人才發展的制度短板和弱項,完善了頂層設計,強調夯實中醫藥人才基礎,提高中醫藥教育整體水準,堅持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加強中醫藥人才評價和激勵。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須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注重中醫藥經典理論和中醫藥臨床實踐、現代教育方式和傳統教育方式相結合,大力培育中醫藥特色人才。

堅持立德樹人。中醫藥博大精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傳。如何培養出德才兼備、內外兼修的中醫藥特色人才,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大力推動中醫藥人才培養,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此,需要充分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課堂教學“主管道”作用,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中醫藥院校教師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熟悉掌握國家大政方針和中醫藥歷史文化典故,充分挖掘中醫藥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加強通人文、讀經典、重臨床、強能力的綜合教育,將知識傳播和人格塑造緊密結合起來,讓青年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樹立積極健康的職業價值取向。教育引導青年學生以屠呦呦等老一輩中醫藥工作者為榜樣,胸懷祖國、勇於擔當,艱苦奮鬥、團結協作,善於傳承、勇於創新,潛心研究、淡泊名利,切實承擔起新時代賦予中醫藥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

優化課程體系。《黃帝內經》提出,醫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需要高素質複合型中醫藥人才。優化課程體系,不斷增強青年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對於培養和造就一批高素質複合型中醫藥人才至關重要。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中醫藥學教育取得長足進步,但也不同程度存在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的現象。有的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醫藥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導致青年學生人文底蘊不足;有的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結合得不夠好,導致青年學生臨床能力不足。中醫藥院校需要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建立以中醫藥課程為主線、先中後西的中醫藥類專業課程體系,增設中醫疫病課程,把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結合起來,把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統一起來,讓青年學生具備深厚的知識基礎、寬闊的專業視野和較強的適應能力。注重選拔和培養中醫藥傳統文化功底深厚、熱愛中醫藥學的優秀青年學生,拓寬其多學科交叉和個性化發展路徑,完善青年學生在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等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注重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中醫藥師承教育是獨具特色、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和學術傳承規律的教育模式,是中醫藥傳承發展和人才培養的主要形式,具有師徒關係緊密、教學方式靈活、注重個性專長、突出實踐技能等特點,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對傳承中醫藥文化、傳播中醫藥理念、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應看到,傳統師承教育不同程度存在著學習內容與形式不明確、品質良莠不齊、人才培養效率較低的問題,不能很好地滿足中醫藥快速發展的需要。院校教育有助於中醫思維體系的建立,有利於中醫藥與現代知識的結合。中醫藥院校要強化醫科教協同,將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把傳統教育的精髓融入現代教育體系,強化中醫藥基礎理論教學,加強多層次師承教育專案,擴大師帶徒範圍和數量,建立早跟師、早臨床學習制度,將師承教育貫穿臨床實踐教學全過程,著力培養青年學生的中醫藥學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 黃璐琦
編輯:Cinderella

上一條:
已經是第一篇啦
下一條:
彰顯獨特的中國智慧 堅守中醫價值理念
返回列表